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牡丹瓷中的牡丹文化

[ 发布日期:2023-12-25 13:44:07 点击:4576 来源:洛阳花开帝都牡丹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牡丹,素有花中的美誉,其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花大而香,故又有色天香之称。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的花。19855月牡丹被评为中十大名花之,排行二。是中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各地。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下面我们就起看看关于牡丹瓷中的牡丹文化吧。

牡丹瓷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北宋时洛阳牡丹之盛,赏花风习之热,不输唐代。也就是说,世人对于牡丹的热爱直至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就曾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宋代张翎的《花经》中,以九品九命升降次,将牡丹列为高的品九命。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曾曰:洛阳地脉花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以该诗句来称赞洛阳牡丹。

牡丹瓷

  提起洛阳牡丹,不得不提的就是新晋诞生于洛阳本地的艺术品牡丹瓷了。牡丹文化与牡丹瓷有着密切的关联,牡丹瓷是种将悠久的洛阳牡丹文化与中古老的陶瓷工艺有机融合后诞生的新派艺术陶瓷。它以优质高岭土为原料,以甲天下的洛阳牡丹为原型,以具有牡丹纹饰的瓷器为样本,继承以唐代白瓷烧制技艺为基础、兼具唐三彩等唐代陶瓷生产传统技艺,汲取雕塑造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颜料釉色等众家陶瓷传统技艺之所长,采用手工制作而成,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丹瓷形式多样,花盘、壁挂、盒景、屏风,千姿百态,形象逼真地再生再现了牡丹的形态、神韵、色彩和殊寓意,既体现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又兼备了瓷器的典雅古朴。除了在洛阳,再也无法找到这样可以盛开的产业了。牡丹瓷博中雕塑艺术众家之优长,集中陶瓷技艺诸派之精髓,是中悠久的瓷文化与瓷工艺延续发展过程中的创意成果。

  花开花落二十日,城之人皆若狂。牡丹之美已经被世人所认可,而牡丹瓷则是被称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相关推荐

扫一扫,关注我们